close
相信大家都知道,不管是日本職棒或MLB,都有負責培育選手的階層。日本稱為二軍,美國則是小聯盟。雖然兩者都有「農場」的別稱,但是就組織架構而言,卻是截然不同的組織。這回便是要從二軍的歷史談起,探討其中的差異。
日本農場的起源
日職兩聯盟分立後不久的1952年,各隊已經走出兵源不足的狀況,惡性挖角的事件也趨於沉靜。為了讓平常較少機會出場的板凳選手和新人有磨練的機會,名古屋(即中日)、大阪(即阪神)、阪急(歐力士前身)、南海(軟體銀行前身)、松竹(消滅)、西鐵(西武前身)等六支職棒球團,加上業餘隊的山陽電鐵,共同組成「關西農場聯盟」。儘管此聯盟並非隸屬日職系統的組織,但可被視為日本二軍的起源。
不過,關西聯盟的發展極為不順。山陽只參加了1952年的賽事便解散,1953年球季,松竹因併入大洋(橫濱前身)而脫離,但近鐵(消滅)的加入使得規模仍維持在六隊。
1954年,中央聯盟為了仿傚美國的小聯盟制度,成立「新日本聯盟」。這個史上首支由日職管轄的二軍組織,與關西農場聯盟互別苗頭的意味相當濃厚。母隊位於央聯的大阪和中日,也在此時脫離關西農場聯盟,加入新日本聯盟。因此新日本聯盟共有六支球隊,分別是巨人、國鐵(養樂多前身)、中日、大阪、廣島、洋松(橫濱前身)。
二軍聯盟正式成立
混亂的場面很快地在1955年解決。日本職棒機構將當時所屬的十四隊(央聯六隊、太平洋聯盟八隊),以東西兩方劃分,成為東區聯盟(Eastern League)和西區聯盟(Western League)。東區聯盟有巨人、國鐵、大洋、東映(火腿前身)、每日(羅德前身)、大映(消滅)、蜻蜓(消滅);西區聯盟有中日、阪神(二軍稱為阪神,一軍仍是大阪)、阪急、南海、近鐵、廣島、西鐵。
雖然東區聯盟由於經營問題,曾在1956年到1961年短暫中斷。不過二軍的兩聯盟模式,仍舊維持到現在。只有兩次的球團轉手,曾經影響到二軍的生態平衡。
第一次是1979年西武買下球隊後,從九州的福岡縣搬到東京近郊的埼玉縣,連帶地使二軍從西區聯盟換到了東區聯盟。當時西區有七隊,東區有五隊,西武的搬家剛好使隊數獲得平衡。第二次則是2004年歐力士合併近鐵,樂天在東北誕生。這使得自2005年起,西區聯盟減少一隊,東區聯盟又增加一隊。因此目前西區聯盟共有五隊,東區聯盟則有七隊。
不同賽制的兩聯盟
在球隊數目相同的時代,日職二軍的兩聯盟便採用不同的賽制。在隊伍數不平衡的現在,兩方的賽制安排當然也有差異。
西區聯盟是每個對戰組合要交手22場,整個球季有88場比賽。東區聯盟則是每個組合交手16場,全部球季為96場。賽程有空缺的球隊,還會進行非正式的交流戰。這些交流戰的對象不只包括其他聯盟的球團,還有社會人球隊以及獨立聯盟的明星隊。
此外,二軍也有屬於自己的明星賽和總冠軍戰。二軍明星賽稱為「Fresh All Star Game」,通常是在一軍明星賽的前一天,在地方球場舉行。二軍的總冠軍戰則是由兩聯盟的冠軍隊,進行一場定生死的決戰,稱為「日本農場錦標賽」。
2007年,為了增加年輕球員,特別是育成選手的磨練機會。東區聯盟以巨人和羅德兩隊將旗下的選手,加上除了樂天之外(距離太遠不便參加)的四支球隊支援之選手,組成「未來隊(Futures)」。未來隊進行的比賽稱為「挑戰賽(Challenge Match)」,主要是和東區聯盟無賽事的球團交手,此外也會和業餘隊伍切磋球技。
挑戰獨立經營的嘗試
日職的二軍自創立起便依附在一軍系統,這正是和小聯盟最大的不同。美國的小聯盟,是先有非MLB的聯盟和球隊,之後和MLB合作統整為農場系統,是從下向上疊出金字塔。但是日本卻是由一軍往下製造二軍,因此不僅根基無法穩固,更造成母企業經營上的負擔。
為了改善二軍對於母企業的經營壓力,橫濱隊在2000年將二軍改名為「湘南海王(Shonan SeaRex)」,並成立負責營運的子公司。這項挑戰原本獲得相當的好評,可惜因為每年仍有虧損,近幾年橫濱又將營運單位收回,變成和其他隊伍相同,只是球團下的一個部門。
另一方面,歐力士自2000年起也將二軍改稱「超越神戶(Surpass Kobe)」。不過這個動作比較偏向販賣命名權,而非將二軍獨立化。
湘南的挑戰也許是失敗作收,但是今後日職若想走向更好的二軍制度,減低球團的赤字負擔,甚至轉虧為盈,切割目前過多的球員數【註】,建構獨立經營的農場球隊,是絕對有必要的。今後有機會的話,將繼續與大家討論對於未來二軍系統的想法。
【註】如果和MLB比較就一目瞭然。MLB可登錄25人,日職登錄28人。廣義地計算MLB球團得出錢養的選手,也不過就是40人,但日職卻有超過60人嗷嗷待哺(巨人隊加上育成選手約80人!)。其實日職大可以每隊留下約35人的額度,將剩餘選手分給其他有興趣經營職棒球團的企業,創建真正的二軍系統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