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稿於2007年3月26日,刊登於PASSION四月號】

在日本職棒開幕之際,還有另一項棒球盛事正如火如荼地舉行,那就是高中棒球的甲子園大會。相信不少台灣球迷都知道,甲子園是日本最大的高中棒球賽事,更是每位野球少年的努力目標、許多明星球員的發跡舞台。因此這回便要為大家簡單介紹甲子園是什麼。

統稱為甲子園的高中棒球大賽其實分為兩種。三月底到四月初舉行的是「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會」,俗稱春季甲子園或選拔大會,屬於邀請賽的型式,由每日新聞社主辦。八月份舉行的則是「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」,俗稱夏季甲子園,由朝日新聞社主辦。由於各都道府縣皆有代表參與,因此又比春季大會更受注意。每到了夏季甲子園的時期,炙熱的太陽下燃燒的青春故事,總讓日本列島為之沸騰。兩個大會除了主辦單位不同,優勝錦旗也有差異。春季的優勝旗是藍紫色,夏季的則是深紅色。

兩個比賽中較早誕生的是夏季大會,前身是1915年開始舉辦的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。1924年甲子園球場完工後,大會將比賽場地遷移至該球場,從此甲子園便成為日本高中棒球的代名詞。朝日新聞社舉辦這項比賽最早的目的,除了當時棒球風氣的盛行外,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由大型運動比賽來吸引群眾的注意,增加報紙的買氣。這種手法和後來讀賣新聞社鼓吹創立職棒,幾乎是如出一轍。而每日新聞社為了不讓對手專美於前,於是在1924年創辦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,也就是春季大會的前身,並且在隔年同樣將會場搬到甲子園球場。故最早兩個大會是有互別苗頭的意味存在,但這個狀況現在已不復見。

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,春季甲子園曾在1942年到1946年停辦,夏季甲子園則在1941年到1945年中止(1941年只進行部分地區預賽)。戰後的1948年,日本進行學制改革,兩個大會也變更為目前的名稱。而在2008年,春季大會將迎向第80屆,夏季大會也將邁入第90屆。

春季甲子園的選拔方法,是由日本高等學校野球連盟(俗稱高野連)召集的選考委員會負責。首先根據前一年各都道府縣的秋季地方大會和地區大會的成績,從十個地區中選出28支代表隊。各地區的名額分別是:北海道1、東北2、關東4、東京1、東海2、北信越2、近畿6、中國2、四國2、九州沖繩2。另外,關東和東京兩地區,以及中國和四國兩地區,會合併後再各選出1個代表。2001年起創設的二十一世紀名額,是給予日常表現足以作為模範的學校,由各地區推薦,再以東日本、西日本之分各選出1隊。2003年起,又增加明治神宮名額和希望名額。前者是指前一年明治神宮大會優勝學校所屬的地區,可以再獲得的名額;後者則是從其他九個地區的第一候補中,挑選守備最好的給予參賽資格。

由於32個代表學校勢必無法平均含蓋日本的47個都道府縣行政區,而且有些縣會沒有代表出場,有些地方卻能獲得兩個名額。不過,能參加春季大會的球隊幾乎都是一時之選,許多受注目的優秀球員也勢必會在此時登場(夏季時如果不幸在縣大會被淘汰,就無緣看到他們了),所以對於關心選秀的球迷而言,春季大會的觀察價值相當高。對於專業的球探們來說更是如此。春季甲子園是每年度的第一個全國大會,除了尋找有潛力的新秀之外,觀察先前鎖定的目標經過了一個冬天進步多少,更是重要的工作。

夏季甲子園的出場學校決定方法,比起春季甲子園簡單得多。東京都分為東西兩區,北海道分為南北兩區,加上其他45個府縣,分別在六月到七月間進行地方大會,以單淘太制決定每個地區的代表學校,共計49隊。

不過這樣的競爭方法,也造成目前日本高中棒球界相當重視的「野球留學」問題。水準高、名校多的神奈川、琦玉、千葉、大阪、兵庫、愛知等地區,想爭取到出場名額難度甚高,選手想進入好學校並成為正取球員更是不容易。相反地,四國、東北、北海道等強校少的地區,想打進甲子園雖不難,但由於欠缺好手,經常在第一輪就被淘汰。因此,許多這些地區想在甲子園拿好成績的學校,就以優渥的獎學金等條件,吸引想進甲子園卻身處激戰區的好手。像是Darvish有和田中將大都是大阪人,卻跑到東北和北海道唸高中,便是野球留學的顯著案例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有人提案把球隊較多的地方也分為兩區,但目前官方仍沒有正式的想法和討論。

許多台灣人對於甲子園的印象只停留在單淘汰制、贏球唱校歌、輸球挖泥土、開幕式像閱兵一樣踢正步進場(春季大會時還放著不太搭調的流行音樂),但是甲子園的真正精神並不存在於這些表象。藉著網路的發達,目前在台灣就算不裝小耳朵,仍然可以從官方網站上看到轉播。喜愛棒球的球迷朋友,除了從甲子園看到日職的明日之星外,不妨也用心體會蘊藏在其中的棒球精神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ng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