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歷三年的分離選秀制度,今年日本職棒的選秀方式,終於又恢復合併舉行。不過,今年選秀會最為特殊的地方,倒不是分離或合併的制度。而是繼去年的人材荒之後,今年竟然又是個嚴重欠收年,甚至用乾旱來形容也不為過。一般而言,球員的質和量,多是一年高、一年低。連續兩年遇到接近谷底的狀況,印象中幾乎不曾發生過。
質與量的豐富與否,原本就得視該年的人材多寡決定。但今年選秀會更慘的是,連可以搏版面的話題都不多。個人認為這點受到許多因素影響。社會人的選秀大熱門田澤純一,很早就表明希望到美國發展,日本球隊為求保險,皆迅速決定迴避。大學球界最受矚目的巽真悟,愈接近選秀,表現反而每下愈況,激發不出太多的新聞。至於其他大學和社會人選手,又沒有人能適時地浮上檯面。於是媒體只能從各隊想要擺在第一指名的人選中,努力去製造話題。
高中生的部分也差不多。原本這屆的畢業生中,有幾位在低年級時就展露頭角,可惜的是,他們的球技卻沒有隨著年齡增長。最好的例子就是近田怜王。此外,幾位表現優異的選手,例如東濱巨,都沒有提出職棒志願書。至於原本打算升學,到最後才決定遞交志願書的大田泰示,則是大家都知道他只想加入某隊,所以儘管報導不少,實際指名的球團卻不多。
指名人數激減的年度
表一列出最近七年的整體指名狀況,提供大家參考。其中,2005年到2007年使用的是分離選秀的方式,2002年到2004年則是合併選秀且實施自由競爭制度。
表一、最近七年指名選手分佈(含拒絕入團者)
年份 |
總人數 |
高中 |
大社(大 / 社) |
2008 |
68 |
29 |
39(22 / 17) |
2007 |
73 |
39 |
34 |
2006 |
90 |
33 |
57 |
2005 |
98 |
38 |
60 |
2004 |
82 |
25 |
57(29 / 28) |
2003 |
71 |
28 |
43(26 / 17) |
2002 |
90 |
36 |
54(33 / 21) |
從選秀指名的人數和分佈,就可以大概看出今年的慘況。2008年總共選擇了68位球員,高中生29人、大學生22人、社會人17人。人數不只是表中最少的,上次出現恰好68位是1995年,小於這個數字則是1994年。
簡單回顧2002年到2007年,基本上不管選秀的方式為何,這六年的變化,都是偶數年為豐收年,奇數年為欠收年。其中,2002年由於松坂世代升大學的球員們畢業,高中球界也出現多名不錯的選手,因此當年被認為是個超級豐收年(正確來說是大學和高中兩方大豐收,但社會人球界大欠收)。
分離選秀會實施的三年,顯示出來的數字非常有趣。一開始的2005年,大家有點不知道該怎麼選,結果竟挑了98位球員。2006年逐漸回穩,但是一個平常的豐收年,和2002年的超級豐收年相比,選出來的人數同樣都是90位,可見也有些過度選擇的現象。2007年嚴重欠收,加上各球團可能已經了解分離選秀的運作方式,人數便一口氣掉到73位。
然而,今年和去年的制度畢竟還是有差異。如果用之前合併選秀的狀況來比,會更容易了解。2003年同樣是個嚴重的欠收年,指名的人數就和今年稍微接近。而且可以注意到的是,高中生、大學生、社會人三個領域的分佈比例,兩年之間也差不多。
充滿欠收年風格的比例
接著再來看另外一個有趣的部分,就是選手來源的比例。表二是每一輪的指名人數分佈。在此分為普遍歸類於養成型的高中生,和普遍歸類於即戰力的大學生與社會人。第一輪可以看出,高中生、大學生、社會人大概都是三分之一。無論是豐收年或欠收年,如果三個領域人材分佈平均,又沒有逆指名之類的制度干擾,理論上應當會如此。
表二、各順位指名選手來源分佈
|
高中 |
大社(大 / 社) |
第一輪 |
4 |
8(5 / 3) |
第二輪 |
6 |
6(3 / 3) |
第三輪 |
5 |
7(5 / 5) |
第四輪 |
6 |
6(6 / 0) |
第五輪 |
3 |
7(2 / 5) |
第六輪 |
3 |
4(1 / 3) |
第七輪 |
2 |
1(0 / ) |
不過在這邊要請大家注意的是,第二、三、四指名(輪)的比例,高中生都接近一半。這樣的結果可能顯示,今年整體而言傾向先搶養成戰力。這種狀況在欠收年較容易出現。或許可以猜測,正因為普遍欠收,球團如果沒特別的即戰力需要,寧可將希望放在比較有將來性的高中選手身上。如果觀察2003年的指名結果,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現象。在第一輪只有3位高中生被指名,但是在第二、三輪(實質第二指名),十二球團共搶走了8位高中生。
此種選法和豐收年明顯不同。以2002年來說,實質的第一、二指名中,各有5位高中球員。實質第三指名(第四輪)有4位,到了實質第四指名(第五輪)才暴增到8位,此處或許可以解釋成優秀即戰力被選完,大家開始搶剩下的養成戰力。有趣的是,前兩指名的其他14位即戰力中,只有1位是社會人出身,從這裏也不難感受到松坂世代的威力。
2004年又是另一種特殊的極端,該年可算是即戰力大豐收的狀況,第一輪(實質第一指名)有4位高中生。然而會出現剛好三分之一的比例,得感謝佔了一半名額的Darvish有與涌井秀章。之後,即戰力豐收的態勢便顯著地表現。第二輪完全沒有高中生被選擇,第三到第五輪分別只有1位、2位、4位。也就是實質的第二到第四指名,養成戰力加起來不過7人。
各隊戰果下回分曉
最後這段要提一些筆者自己的感想。說真的,要在欠收年寫各球團的選秀評論,不只是困難,根本是件苦差事。
選秀制度基本上是要針對陣容的弱點進行補強,不管是在一軍立即可以看到的漏洞,或是在二軍準備進行的世代交替。但是在欠收年,很多時候已經注意不了「補強」,而是變成「補充」!未必能讓球隊更好,但至少有人能佔一個可能出現的空缺,而且是二軍的。甚至有時候會發現,在下位指名選擇的球員,連球團都是抱著賭博或姑且一試的心態。所以,就算媒體會寫得好像連最後一個指名的選手都充滿優點,又值得相信嗎?
在下集的各隊戰果分析中,我會比較偏向以「補充」為出發點,來觀察各球團的選擇方向正確與否。當然,真正認為有達到「補強」效果的指名,我也會特別點出來。敬請期待!